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协对该主题作出阐释: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
在2022年,我们重申博物馆的力量,它有何现实意义,博物馆的力量又是什么?作为过去之门的联结,博物馆教会我们了解过去,打开新思想的大门,构建更美好的未来。
电白区博物馆外景。杨建雄 摄
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来临之际,记者走进电白区博物馆,观察博物馆的升级变化,感受博物馆的历史和力量:在东湖公园边上,电白区博物馆远离了闹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已晋升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相对而望的西湖公园湖心岛,新建的电白区博物馆正冉冉升起,将成为展示电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新馆的建设,是电白展现“博物馆的力量”的重要布局,将极大推动电白区博物馆提质扩容。“为了建设一个全新的电白区博物馆,我们去了不下100个博物馆参观学习。”电白区博物馆馆长钟东标介绍,新馆将充分利用空间艺术打造具有电白特色的博物馆,争取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国家三级博物馆 馆藏文物超720件(套)
2020年12月,电白区博物馆获中国博物馆协会授牌国家三级博物馆。截至目前,电白区博物馆是粤西地区县级博物馆中唯一获得授牌的国家三级博物馆。
一个县级里的博物馆,为何如此了得?本质上,藏品的质量以及数量是电白区博物馆的底气所在。
冼夫人史迹专题展厅。杨建雄 摄
电白区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是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展览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目前,馆内现馆藏文物720多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10件,是广东省县级博物馆中拥有国家级文物数量较多的博物馆之一。
馆内展陈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除名家字画外,还有古陶瓷、青铜器、铁器、玉器、石器、丝织品、古木雕等,集中地展示了电白区历史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物证。
走进电白区博物馆,左侧便展陈着“镇馆之宝”——电白独木舟。出土于电白沙琅河(坡心镇河段)的隋唐独木舟,由一条完整的木挖空而成,舟身之巨大,为全国罕见。保存完整距今1000多年的独木舟,向世人展示隋唐时期人们的生活。
表现沿海特点的,还有馆右侧展陈的三门古炮。电白海岸线长达220多公里,地处海防前沿,从水东湾海边出土的三门古炮,其规模较大。从大炮规模、类型来说,古炮在电白出现,足以证明电白海防在历朝历代的重要性。
拾级而上到二楼展厅,便是最具本土特色的冼夫人史迹专题展厅。馆内展陈有冼夫人的历史文献资料及隋谯国夫人历史文献资料及山兜村隋谯国夫人冼氏墓(隋)、冼太夫人庙(隋)、冼府(隋)出土的隋唐文物180多件。隋谯国夫人冼氏墓(隋)是茂名地区第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的莲花石柱是古代帝王以及身份显赫的人才能用,这也证明了冼夫人在当时颇高的社会地位。
流动巡展 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配套活动,《红色热土 不朽丰碑——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展》图片展将于6月—10月持续走进电白乡村、社区、校园,以红色故事缅怀先烈的光辉业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电白区博物馆送展下乡,吸引大量群众观展。受访者供图
“为促进文博事业重心下移,加快服务方式转变,利用展览资源进行送展延伸已经成为常规工作内容。”钟东标介绍,博物馆成为“流动的博物馆”,一年多则开展100多场送展下乡、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流动的博物馆”是让文物资源“活”起来的重要途径。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尤为突出。电白区博物馆通过送展览下乡,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传统意义上,博物馆就是一座不会动的展馆,并且展品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展品及内容更新速率慢,也成了制约群众走进博物馆的一大因素。
2016年起,电白区博物馆在全区范围内举办巡回展览,不断推动博物馆藏品、人才、技术等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截至目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经常到电白区博物馆巡展,年均参观人数超1万人次。
“流动博物馆”是广东实施文博服务进基层的创新抓手,分管流动博物馆的广东省博物馆党委专职副书记吴武林曾点评:“‘流动博物馆’的背囊很重,不只是旅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行程。”
作为县级博物馆,电白区博物馆充分结合馆内场所现状,开辟了两条文化长廊,很好地承接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的落地。常设的流动图片展,同时也更新了电白区博物馆的馆内资源,吸引更多群众前来参观,激活固定展厅文物资源。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电白区博物馆也承接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等联合主办的《凝固的诗歌——岭南传统建筑文化展》,展览挑选了具有岭南特点的古代建筑图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观众介绍岭南建筑的发展与分布,展示现存岭南建筑在选址、类型布局、规模、架构、装饰技艺方面的重要成就,为观众了解和欣赏岭南古建筑提供丰富的资料。据了解,该文化展将展出至5月25日。
建设新馆 项目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
电白区西湖湖心岛上,一座新建筑即将落成。工人遍布四层高的楼内,忙着将自动扶梯安装起来,检查管道以及安装消防箱。
这是电白区重点民生项目——“一馆一中心”项目,即电白区博物馆、美术中心,规划用地面积约17210平方米,投资估算1.5亿元。其中,博物馆位于主体的南侧,高四层,分为东西两区,由各类型展厅、报告厅、库房、办公管理用房以及部分对外服务用房组成。
电白“一馆一中心”项目,电白区博物馆新馆主体已完工,正在推进室内装修。蔡景乐 摄
据了解,电白区博物馆、美术中心项目已于2019年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是展示地方传统历史文化及文化艺术的重要阵地。其“鳌鱼出海”的独特设计形象与西湖湖光美景相得益彰,将成为城区标志性文化建筑和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项目的主体外墙已经基本完成,进入室内装修阶段。”“一馆一中心”项目经理(施工方)袁国棋介绍,项目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将尽快完善交付投用。
“陈列布展是一种空间艺术,利用得好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的力量。”钟东标向记者透露,新的博物馆已经形成了初步布展规划,一楼将作为流动展厅,通过交流引进巡回展览,更新博物馆日常陈列吸引群众;二楼将作为冼夫人史迹专题展厅,重点记录南越传奇女杰冼夫人,朝着打造“中国十大精品展览”目标迈进;三楼作为固定展陈,主要展示电白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海洋文化;四楼则作为办公区以及库房区。
电白区博物馆内举办主题亲子活动。受访者供图
此外,钟东标提到,新馆将引进更多数字新媒体技术,结合声光热电进行布展,能让参观者感同身受回到当时世界体验。
新场馆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展览、科普、藏品收集等多功能于一体,弘扬电白文化,传承“好心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届时,扩容提质后的博物馆将有效支撑大型科教活动落地。
国际博协在对“博物馆的力量”阐述中提到,通过其收藏和活动项目,博物馆提供了对社区建设而言必不可少的社会架构。通过维护民主价值观和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博物馆有助于形成一个知情的、可参与的文明社会。
大型博物馆的落成,电白区过去因场地有限而“被绑住的手脚”将得到充分释放,更好为群众提供文博服务,成为展示电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声音
博物馆讲解员李巧妍:
“合格的讲解员是要有温度的”
近几年,博物馆讲解员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初由馆内工作人员担任讲解,后来从社会招募志愿者协助,再到现在流行的小小志愿者,甚至以科技延伸发展到机器人讲解员。作为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传播大使,讲解员在中间起着一定的联结作用,将故事以温度一个个、一代代传播下去。
李巧妍与博物馆讲解员的结缘,要从初中时候说起,因为有家人在博物馆上班,她时常下了课往博物馆里跑。但几趟下来,并没有对馆内的藏品起了多大的好奇心。
直到后来有一次进到博物馆,李巧妍看到讲解员正在对一个木偶类的藏品进行讲解,便凑过去听了起来。“讲得非常吸引人,她才了解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次听讲后,她对博物馆的讲解有了新的认识,“文物放在那就在那了,但通过讲解员去讲出来,会让观众有不同的感受”。
电白区博物馆开展送展进学校,备受学生喜爱。受访者供图
博物馆从此深深吸引了她,分享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样让她着迷。回到家中,她便开始查找讲解员的资料,此后她不间断地去博物馆当志愿者讲解员。直到毕业工作后,进入电白区博物馆工作,博物馆的讲解员也成了她正式的工作。
李巧妍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到一座革命馆内做讲解员。其间,碰到一位老爷爷驻足不前,讲解完再仔细留意爷爷后总觉得似曾相识,便邀请他到馆内的一面墙前,“我觉得你和其中一位烈士长得有点像。”
“那是我的父亲。”爷爷开口说道,“我进到这个馆之后,发现你一直在讲他们的故事。非常感谢你,还记得他们,并向更多的人讲述革命故事。”
回忆起当时场景,李巧妍心中依然留有一丝激动和自豪,“原来,讲解员不仅仅是站在那里讲,其实还有很多连带的社会作用。”
五六年时间里,李巧妍去过许多馆交流学习讲解的工作,也见证了讲解员这个工种的一个变化过程。从最初由馆内工作人员担任讲解,后来从社会招募志愿者协助,再到现在的小小志愿者,甚至以科技延伸发展到机器人讲解员。
谈及科技改变博物馆,李巧妍也看到了它的力量,如疫情防控期间的红外线测温、3D线上逛博物馆、文物恒温保存等。“无论怎么变,合格的讲解员还是要有温度的。”李巧妍坚定地说。
这些年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李巧妍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变化。最开始,观众就在门口看着,甚至问“要不要收费”,知道不用收费进来后,看了很多遍,慢慢的兴趣就不大了;到现在,进来参观的群众会先追问最近有什么新展览。“他们已经知道了博物馆的运作,会定期过来询问,进来学习,不会说来几次就不再来了。”李巧妍说。
走进博物馆的参观者变得更加主动后,对讲解员的要求似乎也更严格了。“讲半小时的展览,都是需要准备很长时间的。”李巧妍介绍,现在讲解员对文物了解是基本要求,有时候需要讲解员撰写讲解稿,面对不同群体以不同的形式、语气讲述出来。
“成为正式的讲解员以来,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需不停地往上蹭。”五六年的博物馆讲解员工作,也确实改变了李巧妍很多,推着她保持学习,关注时事新闻,到不同的博物馆参与讲解工作。
“做讲解员的时候,观众会提出很多问题,但也会反馈挺多知识。”李巧妍很享受在博物馆讲解的过程,把它看作是一个互补的交流,一边输出知识,一边学习吸收。
掌上博物馆
独木舟(隋)
1991年8月在茂名市电白区坡心镇潭莲车仔尾沙场出土。舟是由一条完整的木挖空而成,舟身基本完整,只是尾部稍有残缺。专家鉴定为隋年代文物。
独木舟,国家一级文物。杨建雄 摄
海兽纽方形铜镜(唐)
1984年1月出土于冼夫人第六代孙夫妇合葬墓。素面方行,纽为一海兽作匍匐状,镜面宽平且厚,镜面微凸,制作精工。
海兽纽方形铜镜(唐代),国家一级文物。受访者供图
唐金钗(唐)
1984年出土于冼夫人第六代孙夫妇合葬墓。钗长8.1厘米,宽1.2厘米,高0.2厘米,厚0.2厘米。金钗表面锃亮、光洁,保存完好。
唐金钗(唐),国家一级文物。受访者供图
许夫人墓志铭(唐)
1987年1月出土于电白区霞洞镇冼夫人第四代孙媳妇许夫人墓。墓志铭表面光滑,颜色鲜艳,保存完好。墓志铭文为楷书,共402字
许夫人墓志铭(唐代),国家一级文物单位。受访者供图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邹祥亮
【作者】 邹祥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汉中陶瓷网仅在为您分享好文章,本文地址:https://www.hzfswh.cn/tcpp/2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