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一个新季节的开始
对淄博人来说
这个月份还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令淄博人骄傲的
第十六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
将于2016年9月6日—9月14日举办
在陶博会举办之际
小鲁哥想跟大家聊聊
淄博陶瓷的那些老厂、老物件
以及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陶瓷的那些人
今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那些老陶瓷厂
也许你就生活在一个陶瓷世家
也许你的父辈把青春都留在了那儿
对于那些老厂的记忆,你或许很模糊
但是当我们拉扯那根记忆的弦
一切又变得清晰
硅元瓷器
1958年5月,硅元瓷器前身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在淄川区昆仑镇破土动工,9月底基本建成。
1984年3月9日,经山东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山东省淄博硅酸盐研究所”更名为“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为处级单位。1984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选定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研制成功的高石英质瓷、高长石质瓷为中南海紫光阁接待用瓷。1989年4月7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以【鲁科政字】85号文批准,“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更名为“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更名后隶属关系不变。
2008年,成立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硅元瓷器,1984年进入中南海(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至今,一直处于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办公接待用瓷的最高端,之后又先后进入中央军委、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检察院、文化部、中组部等主要国家机关,并且成为赠送世界级国外元首的国家礼瓷,是名副其实、尊贵无比的当代国瓷。
硅元瓷器所用材质为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石英瓷,1987年获国家创造发明三等奖,同年夺得第15届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它为我国日用瓷在国际上获得第一枚发明金牌。所用的陶瓷装饰材料(包括颜料和金水)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硅元瓷器包含了五项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技术。高石英瓷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能最优越的材质,尤其是热稳定性好,硬度和机械强度超越欧美高档骨瓷。
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庆典,由硅元独立研发的高石英瓷诞生,凭借材料创新,硅元瓷器生产的常委杯、方壶茶具首次亮相国务院紫光阁。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庆典,硅元以高石英瓷为主材质设计生产的“中华龙”国宴用瓷及高石英瓷餐具入选钓鱼台国宾馆,其凭借在文化底蕴上的创新赢得世界掌声。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刀叉餐具首次亮相阅兵观礼台,高石英瓷“全陶瓷餐刀”走上天安门城楼,后被作为国礼用于外交,硅元陶瓷刀再次引领业界潮流。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硅元茶具完美亮相胜利纪念日。
2014年北京APEC峰会使用产品
硅元获得的部分奖项
国家发明奖 “滑石质日用细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国家发明奖“高长石质精细瓷”
国家发明奖“高石英质日用细瓷” ,被专家称为“当代国瓷”
国家发明奖“堇青石质轻质骨料耐火材料”
国家科技进步奖 “高抗蚀陶瓷釉上颜料”
国家技术发明奖 “合成骨粉及其制瓷(骨质瓷)技术的研究”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造纸机耐磨陶瓷部件”
被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成为公司高新技术主导产品
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 “高效节能型高速纸机微晶陶瓷脱水部件”
杜邦科技创新奖 “合成骨粉及其制瓷(骨质瓷)技术的研究”
省科技进步奖 高级日用细瓷材质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市科技进步奖 亚微米99氧化铝陶瓷脱水元件的研制
市科技进步奖 凝胶注凝成型纳米碳化硅增韧氧化铝防弹陶瓷材料工程化研究及应用
市科技进步奖 特大型微晶氧化铝陶瓷除砂器的研制
……
进入中南海32年来,硅元产品依然牢牢地占领着这一高端领域,并定期进行补充和更新,从未曾改变,充分展示了“原创新国瓷”的份量和优势。这是硅元人的自豪,更是淄博的骄傲。
华光陶瓷
淄博华光陶瓷,前身是“张店陶瓷厂”,成立于1961年,是建国后首批建立的陶瓷厂之一。华光陶瓷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走品牌经营之路,自主创新之路,精细管理之路。华光陶瓷1996年上市,1999年成为第一块驰名商标。
张店陶瓷厂(现华光陶瓷集团有限公司)是1961年10月张店砖瓦厂和张店耐火材料厂合并而成陶瓷企业。
两项高科技新型结构陶瓷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国家专利无铅釉与纳米抗菌的成功研制,使华光陶瓷率先进入餐具健康时代。
近年来,华光始终坚持走品牌经营、自主创新、精细管理之路,先后研制开发了天然矿物骨质瓷、抗菌陶瓷、无铅陶瓷、华青瓷等,获得3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著作权,实现了中国陶瓷界的级级跨跃,用创新点燃了中国陶瓷万年长青的圣火。
卓越的制瓷品质和独特的文化创意,成就了华光陶瓷广阔的市场空间。华光陶瓷先后成功进入钓鱼台国宾馆、北京贵宾楼等国内一流的宾馆饭店,成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家用瓷和中国领导人国礼用瓷,并先后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
博山陶瓷厂
博山陶瓷厂发端于1950年7月,是淄博专署行政科用5000斤小米作资本,在山头租赁私人圆窑一座而筹建的,最初的名称是建华窑厂。
博山陶瓷厂(始建于1950年)全国第一条日用陶瓷链式干燥机(摄于1974年)
同年农历八月十五正式建厂,当时主要生产陶碗和套五盆。
1952年7至11月,合并8个机关生产窑厂和7处合营窑厂,成立了淄博专区实业公司窑业总厂,设北岭、山头两个分厂,厂区散布于山头、北岭、五龙、福山等地,职工已经达到469名。
1954年2月,淄博专区实业公司窑业总厂改称山东淄博窑厂。时有职工768名。
1957年4月,位于山头街道(原山头镇)的淄博窑厂更名为山东博山陶瓷厂。20世纪70年代,山东博山陶瓷厂全厂职工达到6000人,产品出口50个国家和地区,该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陶瓷生产厂家。
博山陶瓷厂全国第一条日用陶瓷隧道窑(摄于1974年)
博山陶瓷厂在烧结中的大窑
博山陶瓷厂装窑时的装匣钵
当年博山陶瓷生产一角
1999年6月,博山陶瓷厂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亚洲最大”就此成为历史。
博山陶瓷厂虽然破产,但“国企”所培养的陶琉人才和生产技艺犹在,因此“催生”了陶琉大师们的陶瓷作坊,也为博山陶琉产业的集中发展奠定了基础。
淄博瓷厂
曾经辉煌一个时代的淄博瓷厂的名字虽然消失了,但瓷厂的历史却没有消失。
1954年,淄博瓷厂诞生了,从此,淄博瓷厂创造了淄博陶瓷史上的辉煌。
原淄博瓷厂老车间
有关淄博瓷厂辉煌的资料不可胜数。现任昆仑瓷器公司董事长的任峰提供的一个数字:最鼎盛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淄博瓷厂税后的年纯利已经达到300万元人民币。而当时全国的人均工资也就在三四十元左右。
淄博瓷厂的日用陶瓷,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赫赫声名,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50年代淄博瓷厂(昆仑瓷器前身)的馒头窑
上世纪50年代老厂房
在中国陶瓷史上,淄川寨里窑青瓷被誉为中国北方青瓷发源地,与寨里窑近在咫尺的昆仑瓷器,传承寨里窑青瓷脉络,拯救了北方青瓷文化基因,与古为新,传承发展了北方青瓷工艺和釉色特点,发源了昆仑鲁青瓷,将昆仑鲁青瓷打造成“白如雪、润如玉、色如翠”的釉色,与玉媲美,与萃同伴,当代国窑之精品。昆仑瓷器堪称拯救青瓷文化基因之典范。
山东陶瓷大师李秋峰刻瓷《鲁青瓷花鸟瓶》
同所有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一样,这条自1954年建厂,占有全国日用陶瓷半边天,占地500余亩,职工3000余人的巨龙,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日渐衰颓,至20世纪90年代末,终于不支,从巅峰跌至谷底。
1998年9月29日,任峰接手了淄博瓷厂,淄博瓷厂更名昆仑瓷器,由此,昆仑鲁青瓷的生产实现了华丽转身。任峰将他蝶变成了昆仑鲁青瓷文化艺术瓷产业基地,频临倒塌的老厂房将赋予文化的内涵,打造成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
老车间改造成为青年大师工作间的示意图
青年大师工作室
现代化窑炉可供游客参观
巨大的文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使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吸引了众多知名文化创意企业的关注。
淄博美术陶瓷厂
淄博美术陶瓷厂(简称“美陶”)落于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博山区山头镇,而山头镇又是著名的“陶镇”,早在宋代这里就盛产陶瓷,至今还能寻到残破的古窑址遗迹。特别是美术陶瓷的艺术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的龙山文化时代。淄博美术陶瓷厂始建于1957年,是由建国初期的隆胜社、义胜社、永新社、华胜社等许多较大的陶瓷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的陶瓷企业,可以说,一成立就“出身高贵”。
在老一辈陶瓷艺人的心目中,广东的石湾美术陶瓷厂与山东博山的美术陶瓷厂是艺术陶瓷神圣的殿堂,无人能出其右,故有“南有石湾,北有美陶”的佳话。
出身名门的美陶,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卓越艺术造型与独一无二的制釉技术,很快名满全国。淄博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古窑址根基,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经过陶瓷艺术大师侯相会、陈希龄、朱一圭、冯乃藻、陈怡训孜孜不倦的反复实验,把源于宋代的“雨点釉”发扬光大,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术陶瓷界独树一帜,在1960年的广交会成交出口,销往日本和东南亚,一时间名耀四海。
“茶叶末釉”源自于齐国故都青铜器的沉着色调,类似于古铜的色彩,浑厚古朴,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中国陶瓷中稀有的艺术品种。随着出口与知名度的加大,1980年,美陶生产的“茶叶末釉”、“雨点釉”被评为部优产品。
美陶的手拉坯艺术更是陶瓷界的一绝,艺术造型承袭了齐国泱泱大国的风范,均古色古香,也带有典型的“龙山文化”的影子。窑变不一的“鲁花窑”集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变化无穷耐人寻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美陶也难逃衰败的命运。但其涵养的陶瓷风骨与卓越技艺传承了下来,并没有随着这些闪光的名字而消失,却在传承中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光艳。
粉丝们
你还知道淄博有哪些老陶瓷厂
你对老陶瓷厂有什么印象吗
你们家还有老厂照片吗
欢迎把你的故事和照片与大家分享
综合鲁中网、鲁中晨报、博山发布、淄博日报经济新观察等
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汉中陶瓷网仅在为您分享好文章,本文地址:https://www.hzfswh.cn/tcpp/2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