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的国宝重器更是数不胜数,要想从中只选出9件作为代表,那无疑是件极其纠结,也极难考量的事情。
《国家人文历史》就曾推出一个“国之重器”的特别策划:
邀请考古文博领域的专家,从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瓷、石刻壁画、书法、绘画等9个领域的众多国宝文物中,各选1件,共评选出9件“镇国之宝”。
参与评选的学者们反复思量,再三取舍,才终于给出名单——商周时期的太阳神鸟金饰、西周利簋、晋代草隶书法《平复帖》、西汉《孙子兵法》竹简……均位列其中。

▲商代晚期 太阳神鸟金饰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西周早期 利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晋 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
故宫博物院藏

▲两汉时期 银雀山《孙子兵法》竹简
山东博物馆藏
而代表瓷器领域入选9件“镇国之宝”之一的,不是宋徽宗爱的天青色汝窑,不是蜚声海内外的元青花,也不是乾隆那件“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各种釉彩大瓶,却是一个枕头——北宋定窑孩儿枕。


▲北宋 定窑白釉孩儿枕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被选为“镇国之宝”的宋代定窑孩儿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温润的淡黄,质感如丝绸裹玉石,兼顾柔和感与力量感。

孩童匍匐卧在长圆形的榻上,两臂交叉环抱,两只小脚相叠上翘,抬着头,表情纯真活泼,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神似北宋画家苏汉臣所绘《秋庭婴戏图》和《杂技戏孩图》中婴孩的形象。

上:《秋庭婴戏图》下:《杂技戏孩图》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孩童身下的床榻,以浮雕形式雕刻螭龙、垂云、卷枝等纹饰装饰。

整件作品凝聚了古代匠师艺术创造的高超水平,造型饱满,线条流畅,极为传神。
宋代时,瓷枕盛行,北宋诗人张来的一首《谢黄师是惠碧玉瓷枕》:“巩人作瓷坚而青,故人送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鬓冷泥丸惊。”写出了瓷枕消暑纳凉的功用。
当时烧造瓷枕的窑口遍及大江南北,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
相较唐、五代时期,宋代瓷枕不仅体型有所增大,装饰技法也更加多样化。
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银锭形、腰圆形、如意形、虎形、孩儿形等造型,极大丰富了宋代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故宫博物院藏
这之中,乾隆皇帝对收藏定窑的孩儿形枕情有独钟。

▲《乾隆皇帝宫中行乐图》(局部)
清 金廷标 故宫博物院
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间,他共收集了十一个定窑孩儿枕,还为其特别订制锦垫与紫檀木罗汉床,用于展示摆放。
可惜是这些孩儿枕大部分并未留存下来。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此件宋代定窑白釉孩儿枕,可能为乾隆收藏的其中之一。
据可查文献资料,目前与此件北宋定窑孩儿枕类似的孩儿形瓷枕大概只有三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但有所毁坏。

▲宋代 定窑白釉孩儿枕(残)
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其中一件烧造时间较此件要晚,大概在北宋至金,胎质较为粗糙,且尺寸较小。
另一件,除孩童所穿坎肩上刻画有缠枝牡丹纹外,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此件孩儿枕造型几乎相同。

▲北宋 定窑白釉孩儿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底部还刻有乾隆三十八年的御制诗:“北宋出精陶,曲肱代枕高。锦绷围处妥,绣榻卧还牢。彼此同一梦,蝶庄且自豪。警眠常送响,底用掷签劳。”亦是宋代瓷器中的上乘佳作。

在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群星闪耀、熠熠生辉的时期,其烧造品类之繁、器型之变、意境之深、质量之精,均令人赞叹不已。
九项“镇国之宝”的名单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北宋定窑孩儿枕的珍贵却是毋庸置疑的。
像这样的经典之作却罕有留存,实属可惜。
“北宋出精陶,曲肱代枕高。”
今时今日,人们已不再借各式匠心独运的瓷枕纳凉消暑,但定窑白瓷的精妙绝伦,却值得绵延至今。
作为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以产白瓷著称,其窑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曲阳县。
五代、北宋时期,曲阳属定州管辖,“定窑”之名即来源于此。
定窑受邢窑的影响很深,自唐代邢窑白瓷声名远播之后,定窑白瓷是古代白瓷体系的又一大高峰。
观复博物馆与优秀手工制瓷匠人联手,摹古制作了一款小巧可爱的定窑系列——孩儿枕摆件。

瓷枕为长圆形,周边装饰有螭龙、如意纹饰。釉色白中发暖,如象牙般均匀柔润。



孩童梳娃娃发髻,天庭饱满,耳朵似元宝,面颊似苹果,右手持丝绦璎珞绣球。
稚气未脱,纯真好奇。

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汉中陶瓷网仅在为您分享好文章,本文地址:https://www.hzfswh.cn/tcbk/2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