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插花作品,你说不上它属于哪个风格流派,但就是觉得很好看,杭州叶蓝的作品就是这样的,清新、雅致、婉约,又有说不出的灵动,看着很想去探究,它们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作为墨蓝花道馆的创始人,叶蓝学习过日本三大花道流派,也学习过传统插花,但或许是从小生活在花草环境中耳濡目染的缘故,又或许是因为始终自由的灵魂,她的作品自成一体,别有动人之处。




学习:从花器到插花
跟很多人学插花的原因不同,叶蓝学插花,最初是因为花器。
从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的叶蓝,做了多年本行之后,在杭州开了自己的陶器店。一开始是从网上淘来好看的款式,后来是自己打样到景德镇定做。这些陶瓷器皿中,很大一部分是花器。她也会把合适样式的餐具等当花器来用,插上几支花草。她发现,一旦插上花草,器皿就变得不一样了,特别灵动。



为了更好地表现花器,随便插插花已经不能满足叶蓝。在看了很多日本花道的图书后,她在2015年正式学习小原流插花,因为“小原流插花用的盘子多”,她也特别喜欢盛花的美;之后学习草月流花道,因为“草月流的器皿造型丰富,表现特别自由”;随后又学习了池坊花道等。
随着学习的深入,她跳出了器皿的框架,真正爱上了插花,而不变的是,她学习插花的思路始终非常清晰——不管学习了多少风格流派,最终是要脱离出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插花:遵从内心不求完美
叶蓝对花草骨子里是有特殊情感的。小时候父母都喜欢养花,尤其是她的父亲,是当地养花能手,一到春天,她家院里开满了各种花,附近的小朋友都会来玩儿,讨几支花,叶蓝也会带花送给老师。
学习插花后,不上课的时间,她会到野外到处观察,看不同的季节花草都有什么样的形态,有了灵感还会画下来,记下来,想象出插花的样子。



只要不上课,叶蓝就会插花,一周七天,至少有五天在创作,有时候一下就会插作两三个作品。“一直保持插花的状态,会更容易有灵感”。她形容自己的脑子里像有一个小盒子,不管是去看插花,还是画展,还是空间装置艺术,她会把那些瞬间的灵感丢进小盒子,哪天突然想插花,灵感自己就跳出来了。
就像前两天的一场线上直播中,她插作了一个表现“雪”的作品,就是因为当时她到仓库里转了一圈寻找材料,发现大多数材料是白色的,又听学员说“今天小寒”,突然想起曾经看到过一个用资材营造出白色梦幻般场景的作品,脑海中马上就迸发出了灵感。



“相比于慢慢去打磨一个作品,让它更加精致,我更喜欢因为一瞬间的灵感迸发而创作出的作品,它可能不完美,有瑕疵,但却是有情感交流的作品。”叶蓝说。
她一直追求的花道境界是自由的插花,可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也可以是烘托氛围的,还可能是表达自我的。“用瞬间灵感创作的插花作品一定是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但是它最能打动人。”



经营:插花+器皿+民宿
叶蓝的墨蓝花道馆位于杭州西湖区的龙坞茶镇,是一个5层小楼,除了花道教学外,还有陶艺教学、花器销售和民宿。这么大规模的经营,对她来说却没有什么压力,主要是学员源源不断。
“除了花道馆的环境及周边风景吸引人外,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插花,有的学员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从甘肃、陕西、上海跑过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插花学习中”。这是让叶蓝特别感动的。



叶蓝在课堂上主要教小原流花道,同时也开设了面向插花爱好者的自由插花课。在自由插花课上,她根据学员的喜好教学,有时候会用插花表现山水画,有时候带学员到户外去插茶席花,有时候会教架构。她鼓励学员用突破性的思维,独立插作有思想性的作品。
自己动手制作器皿插花,让学员对花与器的搭配更有灵感。“之前学员更喜欢日本花道中的器皿,现在她们却偏爱自己创作的、更加古朴的器皿。”叶蓝说。




如果不插花,对器就不会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做了好看的器皿,总会想着要用怎样的作品才能表达它,这是叶蓝对自己现在插花状态的总结。
(本报记者霍丽洁撰稿)
声明:本文版权归属《中国花卉报》社,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篡改,违者追究法律责任。若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号联系。
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汉中陶瓷网仅在为您分享好文章,本文地址:https://www.hzfswh.cn/pcjl/2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