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喜爱红色,红色代表着许多美好寓意,是个被公认为大吉大利的颜色,在中国瓷器釉色种类最多的清朝自然少不了红釉瓷器。
红釉可分为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两种,高温红釉以铜为着色剂,低温红釉以铁或金为着色剂,高温红釉在宋代钧窑中已有所采用,但很少有通体一色的瓷器,元代末期景德镇窑仿烧成功。到明永乐宣德时,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瓷器中红釉种类很多,有以浓淡而演变为各种不同的红,千姿百态。久鼎2022春拍的瓷器专场,将呈现200多件瓷器,本期带了数件红釉瓷器,供藏友赏鉴。
珊瑚红
珊瑚红釉色红中微闪黄色,釉面细润匀净,呈色统一,堪与红珊瑚媲美。为康熙时期烧制成功的低温铁红釉,系将红釉吹在烧好的白釉器上再入窑二次低温烧成。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乾隆 珊瑚红地描金云龙纹长颈瓶
高35.6cm直径20cm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雍正 珊瑚红釉竹报平安梅瓶
高31.3cm直径20cm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矾红釉
矾红釉是一种低温红釉,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无一色釉器。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乾隆 矾红釉葵口大碗
高11.7cm直径22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乾隆 矾红釉鸿雁芦苇图纹描金足底水盂
高7cm直径11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胭脂红
胭脂红,俗称洋红,是一种陶瓷粉彩用颜料。呈淡玫瑰色,光亮透明。创烧于清康熙末年,是一种以微量金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乾隆 珐琅粉彩胭脂红牡丹富贵图天球瓶
高49cm直径36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乾隆 胭脂红珐琅彩轧道锦地宝相花描金胆瓶
高22cm直径12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郎窑红
郎窑红,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郎窑红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康熙 郎红釉印泥盒
高4.3cm直径7.8cm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2022久鼎春拍藏品
大明宣德 郎红釉白鱼纹高足杯
高8.4cm直径9.8cm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祭红釉
祭红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它是以铜为着色剂,生坯上釉,置于还原焰气氛中,在1250℃-1280℃温度下一次烧成。
祭红釉也被称为“宝石红釉”、“鲜红釉”、“霁红釉”、“积红釉”、“醉红釉”,是明宣德时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而得名。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康熙 祭红釉酒壶
高23.3cm直径16cm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康熙 祭红釉马蹄尊
高10cm直径12.8cm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康熙 宝石红釉长颈瓶1对
高40.8cm直径18cm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釉里红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着彩,然后施透明釉,1300℃还原焰烧成。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白色,明洪武年呈色浅红而带灰色,清雍正时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可谓历史高峰。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明永乐 釉里红缠枝莲花纹天球瓶
高44cm直径35cm
2022久鼎春拍藏品
元初 釉里红缠枝莲花纹八棱葫芦瓶
高40cm直径24cm
钧红釉
钧红釉,是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
色调红而且浓,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层中有细小的龟裂纹理。此釉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虽会向下淌流,但色釉一般不脱口。色调红里泛紫,又称“玫瑰紫釉”、“海棠红釉”。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雍正炉钧釉玫瑰紫色直颈敞口瓶
高29cm直径16.5cm
款识:“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豇豆红
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又因其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称为“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康熙 美人醉暗刻团龙纹马蹄樽
高10.5cm直径11cm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2022久鼎春拍藏品
清康熙 美人醉豇豆红柳叶净水瓶1对
高22cm直径7cm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
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汉中陶瓷网仅在为您分享好文章,本文地址:https://www.hzfswh.cn/hydt/25265.html